最近半导体圈的这桩“拉锯战”,终于有了“往桌前坐”的进展——中方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专门磋商安世半导体的问题。可想要让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真正“喘口气”,光有“磋商”还不够,得先跨过几道“看得见的实坎”。

先把事儿捋明白:这几个月围绕欧洲晶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端,核心其实是“供应链断了”——安世的中国子公司没法给欧洲客户供货,荷兰那边急得直发部长令,甚至要攥着安世的控制权不放。直到11月6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突然放话,说“跟中国当局磋商挺有建设性”,预计安世中国子公司几天后就能恢复晶片供应。

但中方的态度更实在:11月8日商务部发言人直接把话挑明了——“我们注意到荷兰的说法,但到现在还没看见实际行动”。啥是“实际行动”?不是喊口号,是得停止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别再用行政手段插手写企业的事儿,真真切切把供应链的“堵点”打通。也正是基于这份“要实招”的共识,中方才点头让荷兰派员来谈。

中方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

这边荷兰也有自己的“条件”。荷兰首相斯霍夫在巴西气候峰边上跟记者交底:“中国已经同意让安世的中国工厂恢复外销了。”可想要荷兰松口“暂停部长令、放弃控制权”,得先过两道关:一是未来几天里,安世中国的晶片真能顺利送到欧洲客户手里,得“眼见为实”;二是安世半导体和中国业务之间的财务问题,必须彻底解决——这两点没落实,一切都不算数。

其实不管是中方要“实际行动”,还是荷兰要“眼见为实”,核心就一个:半导体供应链容不得“虚的”。安世作为全球重要的晶片供应商,它的问题不是两家企业的事儿,是牵连着欧洲乃至全球不少产业的“生命线”。就像做实业的朋友常说的,“晶片断一天,生产线就得停三天”,谁都耗不起。

现在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谈,是个好开头,但接下来的“实招”更关键:荷兰能不能真的停止行政干预?安世的中国工厂能不能顺利恢复供货?财务问题能不能快速理清?这些问号,得靠“做”而不是“说”来回答。毕竟,供应链的稳定,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中方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

说到底,这事儿的结局,其实就藏在“实际行动”这四个字里——谁先把“口号”变成“动作”,谁就能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而对于全球产业链来说,这一步,早走比晚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