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新加坡议会通过的一则新法,把“诈犯要挨鞭子”推上了当地社交平台的热搜。有网友留言“早该给子点颜色看看”,也有人捏着手机叹气——毕竟过去几年,诈像“甩不掉的蚊子”,咬得很多家庭“遍体鳞伤”。
数据里藏着最真实的痛:自2020年以来,新加坡诈受害者累计损失约38亿新元(约合人民币207.5亿元),2024年一年就“赔”了11亿,今年上半年更夸张——近2万起案件,4.56亿新元打了水漂。“有老人把毕生积蓄全光,蹲在银行门口哭到站不起来,我们社区志愿者帮忙扶回家时,手里还攥着子发的‘中奖短信’。”新加坡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说,现在诈已经占了全国已报告犯罪的60%,成了“渗透到生活里的恶”。
今年3月,议员陈有明在预算辩论中捅破了“温柔的泡沫”:“现在对诈犯的惩罚太轻了——最多判几年,很多人出来还根本吓不住那些‘不怕蹲局子的’。”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湖里,溅起的波纹全是民众的共鸣:“我邻居阿姨被冒充‘公检法’的了80万新元,现在天天靠吃抗抑郁药睡觉,子难道不该为这个负责?”
其实新加坡的鞭刑不算“新制度”,源头能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原本用来治抢劫、这类严重暴力犯罪。但这次把诈“加进名单”,还是头一回。按照规定,只有50岁以下、身体状况允许的男性诈犯会挨鞭子,最少6下,最多24下——执行的人是监狱署紧急应变部队(SPEAR)的“专业选手”:要么是武术高手,要么是搏击健将,用1.2米长的藤鞭抽之前,得拿沙袋、香蕉树练“准头”——既要“疼到骨子里”,又不能出人命。
争议当然有。有年轻网友说“诈是经济犯罪,用鞭子会不会太极端?”但更多人觉得“痛点总比哭点强”:“子走的是别人的人生,难道不该尝点‘切肤之痛’?”还有老人举着报纸说:“我儿子去年被诈了30万,现在还在还债,要是早有这规定,子说不定会收敛点。”
说到底,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大家的诉求其实很朴素——不想再看着“毕生积蓄被一键清零”的悲剧重演。新加坡这次“下狠手”,本质上是给子敲了个“响钟”:钱,不仅要赔光家底,还要“疼到记一辈子”。毕竟,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从来都不是“温和”的事——对恶的纵容,就是对善的伤害。
而这,可能就是鞭子背后最实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