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的徐州卧牛山,天刚擦黑,村民王大爷扛着锄头往家走,路过山腰时突然踩空——草丛里藏着个半掩的洞,新翻的土味裹着潮湿的霉气涌上来。等他扒开草叶凑近看,冷汗瞬间打湿了后背:洞壁上全是凿子刻的深痕,直通向山肚子里的古墓!
这一脚踏空,揭开了一场谋划3年的“盗墓局”。
卧牛山的“沉睡者”,成了“发财梦”的目标徐州的汉墓群里,卧牛山是个“藏得住”的地方。它像一头卧着的牛,背靠着徐州市区,山腰上的村民房和果树林,把西汉第五代楚安王刘道及其夫人的墓(M2、M3)严严实实掩在底下——直到一群“摸金校尉”闻着“土味”找来。
这群人的“耐心”远超常人。早在案发前3年,其中一个嫌疑人就租下了卧牛山附近的韩山村房子。他们先是盯上了一户村民家的地基——盖房时挖出一段石墙,经验告诉他们,这是大型墓葬的“墓垣”。想重金租下房子挖洞?被村民当场拒绝。不甘心的他们又把目标转向半山坡,可每天早上有村民来种地,盗洞没法藏。于是,他们想出个“绝点子”:以“放蜂”为名,用砌块和石棉瓦搭了间简易房,把盗洞藏在房子里。
可墓道的塞石太硬,横向掘进根本挖不动。他们专门从河北请来“爆破高手”,结果量没控制好——“轰”的一声,冲击波把屋顶的石棉瓦掀飞,墓道没炸开,倒把附近的村民引来了。这群人赶紧埋了洞口,蛰伏了大半年。直到2009年底,他们从河南永城芒山请来“盗墓老手”,实地勘探一周后,精准定位到M2的甬道口上方。
一周盗空两千年大墓,“金主”借凑本钱2010年初,“金主”牛某某出现了。他做生意亏了本,债台高筑,听说“卧牛山有大墓”,立刻借凑了钱——租面包车、买迷彩服、对讲机,甚至给每个人配了“搜身岗”:从墓里爬出来的人,必须脱光衣服检查,防止私吞文物。
仅用一周,这群人就把M2和M3盗了个遍。他们把塞石拉出来堆在旁边,钻进甬道翻遍了所有墓室的淤土,盗走了汉代金泡钉、石磬、铜构件,还有陶灶、棺轮这些陪葬品。得手后,牛某某把文物藏在老家的地窖里,等着“卖个好价钱”。
十年追凶:从“放蜂人”到“穿山甲”的落网可他们没想到,这桩“完美犯罪”,终究没逃过警方的眼睛。
2010年案发后,警方走访了所有村民,可当年没有监控,线索断了。直到2020年,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启动,这起“悬案”被挂牌督办。专案组把所有线索“扒”了个遍:
- 通过大数据比对,串并了2010年楚王山3号墓的被盗案,锁定了韩某某的行踪;
- 找到韩某某的同居者,得知他2010年突然从卧牛山搬走,形迹可疑;
- 从贾汪分局的一起唐墓盗掘案中突破——嫌疑人刘某某看到韩某某的押解视频,瞬间崩溃,交代了“放蜂掩人、爆破掀顶”的细节。
接下来的抓捕像一张大网:河南新乡、山东淄博、安徽宿州……10多个嫌疑人无一漏网。审讯时,主犯蔡某某一开始死不认罪,直到警方拿出他孙子的视频——“爷爷,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玩?”这句话戳中了他的软肋,终于哭着交代了一切。
文物归位,可有些“密码”再也拼不回去2024年9月,沛县法院的判决下来了:蔡某某、韩某某等获刑4到10年。追缴的文物里,有汉代的铜棺轮(刻着精细的云纹)、彩绘陶灶(灶门上还留着红漆)、石磬(能敲出古老的音阶),这些曾被埋在墓里的“宝贝”,终于回到了博物馆的展柜里。
站在卧牛山的山腰上,风掠过新种的树苗。考古队的丁力摸着M2的塞石说:“淤土被翻了三遍,好多文物碎成了渣。比如那个玉觹(古代女性的发饰),本来能帮我们确认墓主人身份,现在只剩半片了。”
而那些租房3年的“摸金校尉”,或许到现在都没明白:他们盗的不是“宝贝”,是两千年的历史——那些刻在塞石上的纹路,是汉代工匠的手艺;那些埋在土里的“大泉五十”铜钱,是西汉的经济密码;甚至连墓道的走向,都藏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一旦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
卧牛山的简易房早拆了,蜂箱也不见了。只有博物馆里的文物,在灯光下静静诉说着:守护,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因为那些老祖宗的“密码”,是我们和历史对话的唯一方式。
风里飘来一阵桂香,是山下村民种的桂树开了。丁力说:“明年春天,我们要在山腰种更多树。等树长大了,就能把墓挡住,再也不让人轻易找到。”
是啊,最好的守护,就是让历史“藏”在岁月里,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