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则报道,让刚有点缓和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关系,又沉回了“冰点”——两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长期停火会谈,最终以“未找到任何共识”告终。这场谈崩的背后,是“巴塔”这个横在两国之间的“刺”,扎得比以往更疼了。

半个月前的边境枪声还没远:巴基斯坦军方突然对阿富汗境内包括喀布尔在内的多地发动空袭,目标直指“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头目;紧阿富汗塔利班就对长达2600公里边界上的巴军哨所展开反击,数十人在交火中丧生——这是2021年阿塔掌权以来,两国最严重的一次。

好不容易10月19日在多哈达成临时停火,大家都盼着第二轮谈判能把“临时”变成“长期”,结果伊斯坦布尔的桌子还没坐热,谈崩了。

“巴方要我们管‘巴塔’,但我们根本管不了。”一名熟悉谈判进程的阿富汗消息人士透露,“‘巴塔’和我们不是一伙的,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我们连国内的割据势力都没完全搞定,怎么去管一个跨国组织?”而巴基斯坦安全部门的回应更直接:“‘巴塔’在我们这儿搞恐怖袭击,幕后指挥就在阿富汗。阿塔要是不管,我们只能自己动手。”

两边的逻辑像两条平行线——巴方认定“阿塔能管却不想管”,毕竟“都是塔利班分支”;阿方则委屈:“你们的空袭炸死了我们的平民,这账还没算,凭什么要我们背锅?”

谈判崩了,最慌的是边境的普通人。托尔哈姆口岸的商人穆罕默德蹲在货车旁抽烟,车厢里的水果已经开始腐烂:“之前冲突的时候,我的货被炮弹炸没了三分之一,现在谈崩了,口岸又要关,这趟买卖要赔光了。”巴基斯坦白沙瓦的母亲法蒂玛每天送孩子上学要绕三条路:“上周‘巴塔’在学校附近炸了便利店,我现在走一步看三步,就怕出事。”

就连斡旋的土耳其和卡塔尔官员都摇头:“‘巴塔’是块烫手山芋,谁都不想接,但谁都绕不开。”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场谈判的失败不是“突然”,而是“积累的矛盾爆发”——阿塔没能力管“巴塔”,巴方没耐心等“阿塔管”,两边的信任早就在一次次冲突里磨没了。

对于住在边境线旁的人来说,他们要的从来不是“谁赢了谈判”,而是“不用再躲炮弹”。但这个简单的愿望,又远了一步。

毕竟,当“巴塔”的阴影还在,当双方的指责还没停,和平的门,怎么打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