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上海奉贤,风里还裹着稻田的湿冷。陈家村的老陈头扛着铁铲往田埂走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把那棵老槐树挖了,明年种青菜”——直到铁铲碰到土里那团硬邦邦的东西。

“当”的一声脆响,铁铲撞在金属上。老陈头蹲下来,用指甲扒开泥土,一个长约30厘米的“铜疙瘩”露了出来:表面的锈迹裂着缝,擦两下还能看见里面的黄铜色。“咱这田以前是菜地,哪来的铜?”他攥着“宝贝”跟邻居唠,“说不定是以前地主埋的,能卖不少钱。”回家路上,他把“铜疙瘩”揣在怀里,脚步都轻快了——琢磨着能换两斤热乎五花肉,给小孙子做红烧肉。

傍晚小陈下班推开门,就看见爹坐在沙发上,拿旧布擦那个“铜疙瘩”。他凑过去扫了一眼,瞬间头皮发麻:“爹!你拿的是炮弹!”小陈的声音都变了调——他小时候跟当过兵的爷爷住过,一眼就认出这是迫击炮弹:“你看这尾部的螺纹,还有凹进去的引信口,这玩意儿埋土里几十年,说不定还能炸!”

老人捡生锈炮弹淡定拿到派出所上交

老陈头还没反应过来,小陈已经抓起“铜疙瘩”往门外跑。等冲进平安派出所,值班民警接过那个锈迹斑斑的玩意儿,也倒吸了一口凉气:“您这是把‘定时’送上门了!”没十分钟,市局特警总队的排爆队员就到了。穿着防爆服的队员用仪器扫了一遍,脸色严肃:“虽然锈得厉害,但起爆装置是完整的。要是刚才擦的时候用力大点,或者磕到门槛,这玩意儿能炸出两米的坑。”

看着特警把炮弹装进防爆箱拉走,小陈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我爹一辈子节约,看见铜铁就想捡,哪知道这是要人命的东西。”其实这不是奉贤今年第一起“捡宝贝变闯祸”的事——上半年有工地工人挖出手,拍视频发朋友圈;上个月有渔民在河边捡了个“铁球”,差点往家里搬——都是“好奇心”在作祟。

警方的提醒其实就一句话:野外碰到硬邦邦的金属物件,第一反应不是“捡”,而是“退”——别挖、别碰、别移动,赶紧打110。埋在土里的炮弹,比任何“宝贝”都危险——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下触碰会点燃它沉睡几十年的“脾气”。

老人捡生锈炮弹淡定拿到派出所上交

老陈头事后拍着大腿说:“幸好儿子眼睛尖,不然我这把老骨头,说不定就交代在这个‘铜疙瘩’上了。”说到底,所谓的“宝贝”,有时候就是裹着糖衣的“”。别用自己的无知赌专业人员的速度——毕竟,平安比什么“意外之财”都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