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黄河干流上的“调节中枢”小浪底水库传来捷报——水位稳稳站上270.2米,刷新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这个数字,给黄河下游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冬春用水,提前备下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黄河流域的“关键蓄水库”,小浪底的水位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一头连着上游的来水节奏,一头牵着下游的民生需求:河南的麦农等着冬灌浇地,山东的城镇居民盼着稳定供水,就连黄河沿线的湿地生态补水,都得靠它“精准调配”。而今年的水情,偏偏有点“闹脾气”——7到10月,上游来水比常年少了21%,中游却偏多35%,“上枯下丰”的反差,让全河用水安全打了个“问号”。
好在水利部门早有应对。黄河水利委员会把“汛末蓄水”当成了“硬仗”,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一边抓住中游来水的“黄金期”开闸存水,一边算准下游的需求“留足余量”。一收一放间,不仅让小浪底的水位创了同期新高,更让中下游6座干支流水库的总蓄水量达到105.52亿立方米,排在历史同期第二。
“这水就是明年的‘救命水’。”山东菏泽的菜农李姐盯着新闻里的水库画面,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家的大棚蔬菜冬天要浇水,春天要育苗,“有了小浪底的水,明年的收成就有谱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水库的水位线,就是生活的“安全感”:冬天的热水器能正常出热水,春天的麦苗能喝上“饱水”,就连过年时的团圆饭,都因这“满当当”的水库多了份踏实。
其实,小浪底的水位攀升,藏着的是水利工程“以变应变”的智慧。从应对极端水情到保障民生需求,这座“水上长城”用每一寸水位的上升,把老天爷的“不确定”,变成了老百姓的“稳当当”。今冬明春,当你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或是看见田埂上的灌溉水流淌时,或许会想起:这汪清水里,有一座水库的“努力”,更有一群水利人的“坚守”——他们用精准调度,守护着黄河两岸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