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11点,成都望江楼公园的红豆树旁,保洁阿姨李姐正扫着地上的空豆荚——这些裂开的褐色外壳里,原本裹着的“红珠子”早被捡走,只剩稀疏的豆荚挂在110年树龄的枝桠上。“从2月开始,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捡,有的带塑料袋装,有的拿小镊子挑,今年比往年疯多了。”李姐指了指树下的草堆,“你看,现在想捡都没多少了。”
这场“捡红豆热”的源头,是社交平台上的“攻略帖”——有人分享“望江楼公园红豆多”,有人晒“串成手串的成品”,还有人说“捡来的红豆能煮糖水”。网友张女士上周就跟着捡了一把,“当时觉得红通通的好看,打算装玻璃罐当摆件,结果刷到‘有毒’的提醒,赶紧把红豆倒回了树下。”她拍着胸口说,“万一孩子拿到嘴里咬,或者我碰了破损的种子,多吓人。”
更让人揪心的是,危险已经找上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近日收治了一名32岁患者,因误食相思豆导致急性肾损伤。“患者以为捡的是‘能吃的红豆’,煮了5颗熬汤,当天晚上就开始恶心呕吐,送医时肌酐指标已经超标3倍。”该院急诊科医生说,经过透析治疗,患者才脱离危险。
“公园、小区里的‘红豆’,大多是何氏红豆、相思豆或海红豆,全都含毒素。”成都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主管医师伏星拿到患者误食的样本后,直接给出“禁食”结论。她解释,相思豆的毒性最强,种子里的“相思子毒蛋白”是致命关键——哪怕误食1颗,都可能在数小时到24小时内出现呕吐、腹泻,严重的会引发溶血性贫血、肾损伤,甚至休克。
而我们平时吃的红豆汤、红豆沙里的“红豆”,其实是农田种植的“赤豆”或“赤小豆”,“颜色暗红、表面有点粗糙,形状像小腰子,还带着一条白色的‘种脐’。”伏星拿出两种红豆对比,“公园的‘红豆’要么红黑相间(相思豆),要么全红但油亮(海红豆),摸起来滑溜溜的,和食用红豆完全不一样。”
除了不能吃,“加工成饰品”的风险也不小。伏星提醒,很多人捡红豆是为了串手串,但钻孔、打磨时,种子会被破坏,毒素会随粉尘释放,“皮肤接触破损的种子,或者吸入粉尘,都可能导致皮肤红肿、头晕;如果家里有孩子,万一拿到嘴里咬,后果更严重。”
怎么快速区分“安全红豆”和“有毒红豆”?伏星给了个“三看”口诀:看颜色——食用红豆是暗红亚光,有毒红豆是红黑亮泽;看形状——食用红豆长椭圆形,有毒红豆圆滚滚;看“小记号”——食用红豆有白色种脐,相思豆有黑色“小帽子”。
“野生植物不是‘免费的礼物’,好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毒。”伏星强调,不管是捡来吃还是做饰品,都别碰公园、小区里的“红豆”——毕竟,“远观”比“占有”,更能守住安全的底线。